誉文健康管理咨询中心

跨儿文化

首页    跨儿文化

跨儿文化一)——生理与性别


sex和gender的来源


英文单词transgender由前半部分trans和后半部分gender构成,前半部分trans来自拉丁文,表示“跨过、越过” 后半部分gender在一般生活语境里,经常被翻译为“性别


同样在一般生活语境里,英文单词sex也经常被翻译为“性别。而且在英文里, sex表示“性别含义的历史要远远早于gender


根据台湾高雄树德科技大学人类性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世界华人性学家协会名誉会长阮芳赋的《英语Sexuality的汉译和华人性观念的革命》 以下简称《Sexuality汉译》)英语中sex一词最早出现于14世纪,来源于拉丁文的sexus最早为杰弗雷·乔叟Geoffrey Chaucer的译语,用来翻译波伊提乌Boethius的拉丁著作De Consolatione Philosophiae ( 《哲学的慰藉》 ) 但sex一词在英文中直到16世纪前用得很少。


阮芳赋在《Sexuality汉译》中提到:“英语中sex表示两性区分的意思最早见于1526年,而作为男女性器官的区分的这种意义,则最早见于1631年用sex这个词来表达性行为,大约在1918年才出现。


而transgender中翻译为“性别的gender一词,在1955年以前,基本上仅仅用于指语法中一个名词的阴性、阳性或中性等,而罕有它指。英语gender是在公元1300年从古法语中借来用以翻译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文法学术语genos的。参考:阮芳赋《Sexuality汉译》; 维基百科gender词条


性学史家韦恩布洛Vern Bullough认为,在1955年之前的英语中,gender是个古老的术语,但只在语言学中用来标明一个名词是阳性,阴性或中性,它并不用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或性学的语言中。 (阮芳赋《Sexuality汉译》)


gender旧词新用


性学家约翰曼尼(John Money)在对间性(间性人,指原生生理性征既非通常认为的女性生

性征亦非通常认为的男性生理性征的人士,又称双性人)的研究中创造了新术语gender role (role为角色之意)(1954年),并于1955年首度在出版书刊中使用。(维基百科gender role词条维基百科gender词条)


过去认为,人的身体可以按生理性征归纳为女男两类,要么是女人身体,要么是男人身体,女性身份和男性身份分别因于女人身体和男人身体产生。但在间性人士当中,身体不是往常认为的女人身体,也不是往常认为的男人身体,却存在间性人士个体,可以单独表达出女性身份或男性身份,即ta的gender role是女性或男性。


约翰.曼尼发明了gender role词,用来评估位生理性征上不可如通常认为那样被归纳为女人或男人的人士是女性还是男性。根据约翰曼尼的说法,个人的gender role是女性或男性,是指个人所有所说所做的事情透露出的ta的身份是女性或男性,这些事情包括但不仅限于与性相关的事。约翰曼尼认为,诸多与性无关的事情,例如一个人的总体言谈(general mannerisms) 、举止风范(deportment and demeanor )、平时言论(casual comment)等等,都可以用来评估一个人的gender role是女性或男性。(维基百科gender role词条维基百科John Money词条)


原本用于指语法中名词的阴性、阳性或是中性等的gender,在约翰曼尼的新用法中,被用来指一个人身份表现的“女性”或男性,gender开始有指人的女性、男性之意。


1963年,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托勒(Robert Stoller)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国际精神分析大会(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 Congress)上介绍了其创造的新词汇gender identity (identity是“认同”之意) 。(维基百科gender identity词条)


斯托勒对gender identity的解释是,个人对其sex为女性或男性的知悉感。斯托勒将sex视作生理层面的女男之别,将gender identity视作内心上对自己属于女性还是男性的认同。斯托勒因解释跨性别而创造的gender identity被视作gender现代意义的源头(参考陈薇真《台湾跨性别前史医疗、风俗志与亚际遭》)。


随后,约翰曼尼将gender role/gender identity (缩写GR/GI)作为一对概念,gender role用于描述个人外在表现出来的女性身份或男性身份,gender identity用于描述一个人内在对自我是女性还是男性的认同感。(参考 陈薇真《台湾跨性别前史医疗、风俗志与亚际遭逢》)。


1970年,美国女同性恋者、第二波女权主义代表凯特.米利特(Kate Millet)在其被称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第一书、女性解放圣经的Sexual Politics (《性政治》)中引述了斯托勒的gender概念。


约翰.曼尼关于gender的新用法,在创造出来之后并没有马上得到广泛传播,而是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第二波女权主义吸收了gender这一术语后,才随着第二波女权主义的推广而广为人知。



sex和gender的区分斥


在约翰曼尼的研究中,生理性征并非所谓女人性征的身体却可以表现出女性身份,生理性征并非所谓男人性征”的身体却可以表现出男性身份,揭示了一个人的女性身份和男性身

份并非由生理性征与生带来。这和法国作家、女权运动创始人之一、女权主义者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Le deuxieme sexe (《第二性》,1949年出版)中的观点相似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


而约翰曼尼关于gender role的说明中,大量由社会和文化归纳的与性有关或无关的“女性言行”与男性言行”,可以被用作一个人被感知为女性身份还是男性身份的考量,揭示了人们平常对女性身份和男性身份的感知,很大部分来自于社会和文化归纳构建出来的“女性感男性感”——怎么做怎么说是女性的,怎么做怎么说是男性的,而很少情况下是直接求助生理性征。毕竟当一个人迎面走来,我们不会直接看到对方的生殖器官来辨认ta是女性身份还是男性身份。


于是,一个新的观点呼之欲出人的女男之别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生理性征上的女男之别,用sex表示另一个为其在社会文化意义上(外在言行、性格、兴趣等)的女男之别,用gender表示。


而这正好与第二波女权主义的倡导相似女男有别的特质——例如认为女性温柔细心娇小,男性勇敢坚毅强壮——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文化建构出来的,所有原本认为女男有别的特质,无论你是女性还是男性,都有可能具备。


于是第二波女权主义吸纳了gender作为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女男之别这一用法,以作为其对抗生理决定论的重要工具,gender的新含义也随第二波女权主义的推广而广为人知。(参考:陈薇真《台湾跨性别前史:医疗、风俗志与亚际遭逢》)。


至此,sex和gender都拥有了表示女男之别的意义,也因此,在一般生活语境下, sex和gender都经常被翻译为性别。但在性别研究领域(尤其是受第二波女权主义影响的论述中),sex被翻译为“生理性别,gender被翻译为“社会性别,以表示两者描述的是不同维度的女男之别。


然而,1980年后期开始,有女权主义理论家及科学史家对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的区分感到不安,尤其是造成没有身体的gender以及从生理上本质化了性别(参考:陈薇真《台湾跨性别前史:医疗、风俗志与亚际遭逢》)。


生理性别其实是社会性别


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带有酷儿色彩的第三波女权主义,对第二波女权主义认为的性别有生

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之分提出批评和反思。
在第二波女权主义之前,普遍的观念认为性别是生理的,性别只有生理性别;第二波女权主义认为性别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而第三波女权主义则认为,所谓生理性别其实也是社会文化构建的,生理性别其实直也是社会性别,性别从一开始就不是生理本质,而是文化构建。
酷儿、第三波女权主义者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在ta的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中写道:这个称为生理性别'的建构跟社会性别一样都是文化构建的;的确,也许它一直就是社会性别,结果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区分证明其实根本就不是什么区别。”


在第三番中提到:大量由社会和文化归纳的与性有关或无关的女性言行”与男性言行,可以被用作一个人被感知为女性身份还是男性身份的考量,揭示了人们平常对女性身份和男性身份的感知,很大部分来自于社会和文化归纳构建出来的“女性感”和“男性感”。


实际上,社会和文化不仅告诉我们什么言行是“女性感”或男性感的,也在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身体、什么样的生理性征是女性感”或男性感——具有什么器官是女性或男性,具有怎样的身体特征是女性或男性。社会和文化让我们觉得什么样的生理是女性的或男性的,所谓生理性别,其实一直都是社会性别。一个没有被文化意义诠释过的身体本身,就如同没有被文化意义诠释过的行为、动作、服装、品质一样,是没有性别的。


因此,当我们开始解构社会文化对性别的建构时,宣示某种行为、某一种动作、某一种服装、某一种品质等并非是某一种性别的,我们同样可以宣示某种身体并非是某一种性别的阴道性征的身体并不一定是女性的,它也可以是男性身体,阴茎性征的身体并不一定是男性的,它也可以是女性的。


因此,女性的身体不一定得是阴道性征,男性的身体不一定得是阴茎性征,跨性别女性不非得进行性别重置手术才算女性,跨性别男性不非得进行性别重置手术才算男性。


一个人的生理特征呈现的“性别感和言行特征呈现的“性别感”,都来自社会文化的构建,社会文化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生理性征、什么样的言行是“女性感”的或男性感的,前者并没有比后者更本质,两者都是文化构建出来的“刻板印象。因此,不该认为进行过性别重置手术的跨性别女性才是真女性,不该认为没有进行过性别重置手术的跨性别人士“还没跨,跨性别男性亦然。


因此,将性别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没有必要,因为所谓生理性别其实也是社会性别。到头来,性别从来就只有个,就是社会性别,性别一直都是社会的”(直都是社会和文化构建的)。“生理性别词不仅将性别本质化,而且让原生性征成为跨性别人士的原罪,这也是为什么跨儿文化在很多场合倡导,“生理性别这一将性别本质化的说法应该被抛弃,代之以“被指配性别”(被指配性别:又称指派性别,指一个人出生时,社会基于生理性征为其指配的性别标签,般相当于出生证上登记的性别标识)


本文引自《跨儿文化》,题目、内容略有改动